安德烈·卢布廖夫 HD9.0分

安德烈·卢布廖夫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纳托利·索洛尼岑,伊万·拉皮科夫,尼古拉·格林科,尼古拉·谢尔盖耶夫,伊尔玛·拉乌什,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尤里·纳扎罗夫,尤里·尼库林,罗兰·贝科夫
剧情,传记,历史,战争
其它
1966
其它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HD

极速高清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相关资讯相关资讯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30”条评论
  • stknight
    @stknight 2 有用

    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长片,以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描绘出伟大的俄罗斯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的一生。从样式上看,《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部历史片。它讲述的是遥远的过去,但从影片的叙事风格看,它又是一部极具时代感的作品。像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一样,这部电影也是由一连串独立事件衔接而成。

  • Oberkampf
    @Oberkampf 13 有用

    去塔可夫斯基墓地那天,天空一直下着绿色的雨。

  • 鲜有废客
    @鲜有废客 2 有用

    苏联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投那么多钱给老塔拍艺术片,后世也再没见过了。 宗教、民族、人类,每一个宏大的主题都借着卢布廖夫这个人物串联起来,看的最震撼的是鞑靼人攻弗拉基米尔城,和小男孩铸钟两段,完全改变了之前的格局,大场面的调度,以及远景中的构图,都极具史诗气质。

  • 夜第七章
    @夜第七章 6 有用

    好伟大!很喜欢开头以及最后的《钟》,铸钟少年说,父亲从没把铸钟的秘密告诉过自己。有如神启。连许下沉默之誓的安德烈开了口,这是顿悟的时刻吧。万物起始,就有了语言。看到后来流浪艺人控诉安德烈告密,我又倒回去重新看了三修士来木屋的场景,惊叹老塔镜头的天才!镜头先由安德烈和基里尔开始,像是随安德烈的目光环绕着扫过木屋,等到镜头回到安德烈身上,边上的基里尔不见了,安德烈透过木屋上的孔洞,看到远景里告密的基里尔。完美的动态镜头。老塔的电影果然不能只看一遍。另外,圣愚这种形象很有意思,聪明似乎从来都不通往至圣,慈悲才是。

  • 桃子
    @桃子 4 有用

    有种高潮不是我的:前戏过长,没有重点,滔滔不绝以掩饰自己性能力的缺乏。真心不懂大家都在嗨什么。难道没有人想过某些所谓的长镜头大师,只是不擅长剪辑吗?成本好大,既然不招政府待见,从哪儿拿的钱?183分钟版本,胶片,电影节。后面有一对男女是担心彼此睡着吧?一直在大声讲话。:I

  • 喂饭
    @喂饭 3 有用

    9.0 老塔最具力量的作品,开头气球托举摄影机的重量,摆脱地心引力之时众山皆小。中段摄影机吟游在狂欢节与树林,无意中闯入耶稣受难。而后摄影机不再游移,淬炼随即开始,摄影机的重量再次被人感知。随着铸钟的工匠向下使劲将钟托起,摄影机却逆而向上。结尾,有色彩的是最高处,摄影机消隐。

  • 大耳朵
    @大耳朵 1 有用

    他是再世的神祇,却依然要承受这般疾苦。背叛、负罪、屠戮、千夫所指一样不落。乘着热气球的农民在飞行的兴奋中亲眼目睹这片大地上触目惊心的暴行。在河流中举着火把的裸体男女仿佛重新受洗。鞑靼人的屠杀中无辜坠落的马匹就像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缩影。聋哑的傻女孩在教堂里给尸体编辫子竟有一种残忍的浪漫感。希腊画师在屠杀后仿佛回魂一般地再现给了安德烈启示,他必须背负着民族苦难的十字架继续前行。这不是一部艺术家传记,而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史诗。

  • Alain
    @Alain 2 有用

    #094#落雨的泥泞村落小丑起舞(撒旦探戈),河岸密林有渎神的裸体仪式(蛇之拥抱),画家被利刃刺破双目,肮脏的雪花染污雪白的教堂(俄罗斯的裹尸布),鞑靼的野蛮骑士来、看、征服……最后所有黑白的历史都被雕刻在彩色的三位一体壁画之中。

  • Manchild
    @Manchild 11 有用

    求一篇靠谱影评

  • 徐若风
    @徐若风 6 有用

    4.5 三小时人世苦难茫茫漫游,在截取式构架和沉稳大气影像诗统摄之下的艺术家人生故事,大场面震撼人心。并非塔氏无瑕之作, 人物显得过分愚昧无知,无法感同身受,无穷尽的审视;而剧作的狂躁与大部分诗意影像之间形如象与景的不平衡,割裂感横生。

  • 一只麦麦
    @一只麦麦 3 有用

    看这样沉重的史诗须迂回前进,时常回味...电影由一连串独立事件衔接而成,展现塔可夫斯基对15世纪民族苦难的深入思考,运镜非凡,饱含诗意。铸钟少年躺在安德烈怀里哭泣,脚下的干柴叠至彩色的传世之作。

  • 焦糖爆爆D
    @焦糖爆爆D 4 有用

    前半程昏昏欲睡,铸钟一场津津有味。原来钟是如此铸成,如有神助。“你为人们带来喜悦,自己却在哭泣”,很多伟大的作品被看到被赞颂,作者的感受却很少如此真实地体现,他们的眼泪中有喜悦和感动,有倾泻而出的压力,有曾经对自我不断的怀疑,以及旁人的质疑或鼓励。一座钟,一幅画,一部电影,背后包含了太多足以令人泪流满面的东西。 #资料馆No. 16

  • jj73浅之
    @jj73浅之 9 有用

    宗教题材实在来不动,片长3个小时,开场40分钟后就完全放弃了跟进人物关系和故事线索。但大场面和长镜头太牛逼了,神级调度

  • 多次元咸鱼
    @多次元咸鱼 4 有用

    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同此片都探讨了所谓“上帝的沉默”这个话题。铸钟少年未得父亲真传终于成功,而卢布廖夫未得上帝神谕也作得《三位一体》。有几个段落卢布廖夫并不在其中,而我们却能感受到他的精神生活和其世界观的氛围。正如段落中卢布廖夫的缺失,对应着电影中上帝的沉默,印证了上帝无处不在。

  • 451½°F™
    @451½°F™ 3 有用

    2016SIFF。老塔讨论信仰危机,人与神的对话与反思。鲁勃廖夫用缄默和「圣愚」作为自我惩罚,结果「圣愚」跟着鞑靼人跑了最为黑色幽默。最后实现信仰回归的,却是少年铸钟人的坚持,而后者根本没有「诀窍」颇能看出老塔的态度更接近禅意。

  • 木卫二
    @木卫二 17 有用

    恍惚了……定力不够

  • seamouse
    @seamouse 3 有用

    #重看名作#因为想写两年前的金环之旅,重看了这部巨作。不幸的是,和初看的10年前一样,关乎宗教、牺牲和奉献的巨作,始终和旅途中那些恢弘教堂里金灿灿的圣画像一样,因为全然无感和无关的宗教体系,任凭我再怎么试图集中精力凝视,都还是太远在天边。透视法也宛如现代电影叙事一样,一道让我远离荣光

  • 顗礼
    @顗礼 12 有用

    塔可夫斯基最差的电影,大概……

  • 有心打扰
    @有心打扰 35 有用

    1.是你走的太远,还是我还太年轻?是你隐藏得太深,还是我太肤浅?2.它可能很牛逼,但是我就是不喜欢;3.战争融汇着人生宗教信仰,这是大师必备武器;4.战争中,对上帝的怀疑,对信仰的动摇;战争后,信仰的重拾,却是始于一个谎言,讽刺。

  • 阿德
    @阿德 13 有用

    苦难(难熬)的三小时,高山仰止(没看懂)

  • 丁一
    @丁一 16 有用

    “我离做大师还差得远,我有一条贯穿全身的裂缝。”——库切《彼得堡的大师》

  • 桃桃林林
    @桃桃林林 12 有用

    镜头真TM棒

  • 刘小黛
    @刘小黛 15 有用

    像影片开头一个想飞的人最后自取其辱一样,我们都不是神,但我们也许可以从内心的追寻出发找到自己的归宿。只是这样一种虔敬的生活态度,在今天已经难以想象了。t985f30afa+t152fb651

  • 粉粿症候群
    @粉粿症候群 11 有用

    三小时却一点也不闷,每一点都值得细细品味。大量的升降长镜头,大远景,圣颂使画面如诗一样迷人,胶片特有的质感把冬日俄国的雨,雾,烟展现的淋漓尽致。卢布廖夫从刚开始的对耶稣略显“不屑”,战争之后的自我的信仰危机,到最后沉默的筑下了三圣一体的神迹。最动人的一场戏是往模子里倒入铜浆的铸钟之夜,没有特写火气熊熊的辉煌场面,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卑微虔诚的铸钟少年,“上帝保佑。。。”让我鼻子一下子就酸了。。人类对信仰的追求,对未知的虔诚永远是那么动人。影片以镜头静默的扫过那副巨大的壁画结束,此时已从黑白变为彩色,雾气缭绕之下的几匹马仿佛是对生命的礼赞。片中不少宗教的隐喻,碍于我不是基督徒和实在特别垃圾的翻译可能还参不透,但这汩汩的诗意只应此片有。

  • 私享史
    @私享史 40 有用

    在没有读通圣经并理解其要义之前,是不可能参透电影大师们关于宗教意象的影片的深义的。

  • 琧婯
    @琧婯 9 有用

    没啥说的 老塔真是个拿电影当艺术、冥思的人啊;跟着老塔走得都得走火入魔了。。不过说实话 爱画画不画滚纠结个蛋啊 按现代视角我还站在鞑靼人一边呢。信则有不信则无纠结个蛋啊天天想这个十字架压死你

  • 南山雀
    @南山雀 5 有用

    本来打算写一篇影评,但最终败下阵来。在伟大的艺术面前,我们都应该低下头,当一棵卑微的稻草。塔可夫斯基说过,艺术是祈祷的某种形式,没有祈祷,人类就无法存活。大概这就是这部电影让我自觉卑微的原因。最真诚的灵魂总是要不可避免地直面宗教。而最痛苦的灵魂,在世界的迷之破裂面前,只能沉默。

  • 掉线
    @掉线 29 有用

    【B】①还是更喜欢老塔带点幻想色彩的片子,不管怎么说,一直号称本质塔粉的我总算把他片子都看完了②大场面调度骇人③友情提示:看这部电影前最好看看圣经,我没看,我懵逼了。

  • brennteiskalt
    @brennteiskalt 4 有用

    在心灵史和民族史之间,塔可夫斯基选择的恐怕还是前者。这部鸿篇巨制的核心还是塔氏借安德烈·卢布廖夫的进行诗学立场表达。这是一种入世苦修,再把痛苦酿成酒的宗教艺术观,并不是以信或望为核心,而是在爱的前提下,在时光中完成顿悟式的飞升。影片一开始便提出如何上升的问题,最终通过观察而在钟声里终于飞了起来。塔氏常见的水和火意象在影片结尾同时出现,一个是流动的裹挟一切尘世苦难的时间,另一个则是象征神迹、生命力和艺术家的Grazie。艺术之火燃烧带来了美,似乎永恒,但依然归于雨的侵蚀,归于历史和时间。

  • 奥兰少
    @奥兰少 5 有用

    上下部分两次看完。黑暗泥泞的时代,安德烈总试图超越现实的可怖而表现人性的高贵,那么最终出于道德感的沉默是一种必然。然而对美的渴求、对艺术的忠实不会沉寂,所以有铸钟男孩被压抑的创造力最终迸发和释放来彰显另一种必然。安德烈、他的师傅达尼尔和对手基里尔三位画家的命运也构成一幅斑驳的三圣像,在钟声敲响之际,被灌注色彩。塔可夫斯基的调度能力惊人,战争场面的掌控力堪比黑泽明,更可以在残忍与平静间随意游走出入,比如“流浪艺人”一段,捕走艺人的兵马在草棚前凶神恶煞,但镜头一转,也是这队人,隔河岸拉远看却如一行诗。

返回顶部